黄华坤:坚持要做中国首家“客厅文化”品牌

深圳左右家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华坤,由十人家庭式小作坊发展至今同业中无出其右的规模,这是我们富有见地将此准则付诸行动的实践过程。黄华坤说,就像农民耕田一样,不论风吹雨打都要把她耕耘好,左右就是一块良田,我们要把她耕耘成最好的,让她成为百年品牌。

黄华坤的创业谱

1984年,黄华坤和表哥一起来到深圳,一个月后在黄贝岭的湖宝家具厂找到学徒的工作。黄在此一呆就是两年。

1986年,黄华坤辞职离开湖宝家具厂,和老乡一起凑钱在竹子林创办了家具家庭作坊,以挂靠个体户的形式经营,坚持了一年。

1987年,黄华坤将家庭作坊搬到水贝,规模逐步扩大。半年后,老乡远走厦门,工厂一人一半,两人分家。

1989年,厂房装修不慎大火,除了身上的衣服,黄华坤的工厂和家底全部烧光。

1989年,在伙伴们的帮助下,黄华坤重新做起,半年后工厂恢复到大火前的规模,同时和新的创业拍档一起开办了深圳第一家最大的家私城“蓝天家私城”。此种状况持续了两年。

1990年底到1991年初,黄华坤“二次分家”,工厂和商场全留给了拍档,自己抽走了100万元。在蔡屋围创办了“丽日家私厂”,身份仍然是个体户,工商执照还是租赁别人的。持续了一年。

1992年,黄华坤将工厂迁到龙岗布吉,此时工厂已经有3000平方米,100多名工人。

1993年,黄华坤正式注册“左右”商标。1991—1993年的两年是稳定的发展期。

1995年,黄华坤户口迁到深圳,正式创办了“腾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工厂至此才有了属于自己的“合法身份”。

1998年,正式注册“左右家私有限公司”

2003年,左右家私有限公司获得进出口自营权。

2004年是黄华坤稳定发展的9年。至此左右家私有限公司无形和有形资产已达1亿多元人民币,在全国家具界树立了“左右沙发”的品牌和名牌口碑。

黄华坤:我是怎么走过来的

作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沙发企业,“左右沙发”2004年8月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央视上榜品牌,据记者了解,“左右沙发”自1995年至2004年连续8年获得“国际家具、木工机械(深圳)展览会”软体家具系列产品冠军奖,她还是国内首家获得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的沙发企业。

为了探究一个成功的品牌家具企业创业背后的故事,11月20日,本报记者(以下简成“记”)与左右家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华坤(以下简称“黄”)进行了一番长谈。

记:作为一家国内知名的沙发企业,“左右”与其它同行相比,有何优势和特色?

黄:与其它家具企业相比,“左右”并不是仅仅定位于一个做沙发的加工企业,她的特点在于她在创建了自己的“左右”品牌,营造了一种文化,即“客厅文化”。“左右”以专业为事业,终身为沙发,为“客厅文化”这个事业而努力。

记:是不是“左右”从开始创办就有着这样一种品牌和文化意识呢?这和你的创业经历是否有着某种因素的关联?

黄:不,我们的这种意识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创业之初并没有想到这些问题,起初,来深圳闯荡,更多的是谋生,学一门手艺,赚一些小钱。80年代中期,我刚读到高一就退了学,学习成绩也不好,自知考大学无望。

我出生在福建南安的一个小村子,家庭条件一般,那时候对农家子弟来说,可供选择的道路只有三条:要么考大学,要么去经商,要么就是务农。我是很怕务农的,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平淡的没有一丝波澜,也无所作为。然而我又考不上大学,经商又没有钱,只好出来打工了。

从打工到创业,然后企业从小到大,在这个过程中,品牌的文化意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才逐渐形成。

记:当初你为何选择深圳?

黄:当时国家已经改革开放,深圳是国家的经济特区,相对来说,发展的环境会好一些,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但等真正来到深圳以后才发现,84年的深圳还很荒凉,工作并不好找,很多同乡来深圳后很久找不到工作就都又回去了。

来深圳的第二个原因是有亲戚在香港,香港和深圳地理距离较近,可以互相照应一下。

选择深圳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年青,出生牛犊不怕虎,84年来深圳时我才18岁,刚刚成年。家庭的教育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父亲在村子里是村干部,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出人头地,望子成龙心切。

所以84年我就和表哥两人来到了深圳。

记者:来深圳后你的打工经历对你创业有何影响?

黄:来到深圳后,为了省钱,我和表哥就租住在田心村的一间农民房里,每天就到处到外面找工作,找了一个月也没找到。最后是香港的亲戚和朋友介绍,才到了黄贝岭一家港资家具厂工作,家具厂的名字是“湖宝家具厂”。最初从板式车间的学徒工做起,后来又调到沙发车间,干的都是扛家具、搬沙发的体力活,很辛苦。由于工作来之不易,我和表哥都十分珍惜的卖力干活。别人一个沙发都是两个人抬,我一次就一个人扛。时间久了被老板发现,老板十分高兴,便刻意把我提拔到技术工种上,从这以后我就开始接触了很多技术的东西。

不久以后,老板又成立了一个生产沙发的小车间,老板便把我调过去,负责车间的生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6年。那段时期是我全面学习和接触沙发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黄金时期。对我以后创办沙发企业打下了基础。

记:什么原由使你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黄:1986年,湖宝家具厂的香港老板把工厂卖给了别人,新来的老板来到后就任命了一批他的亲信,把不熟悉的人都一一炒掉,我和表哥也因此失业。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老乡,这个老乡是1985年加入湖宝家具厂的,他主要负责沙发产品的销售,由于他好学上进,有心计,很快就结识了一批商场负责采购和代销的经理,那时深圳的家具商场除了“国商、友谊”外,还没有民营商场,销售和采购通路并不畅通,更多的是靠个人关系和资源。

1986年,老乡和我一起被炒掉。那时候找工作仍然很难。我会技术生产,他有销售渠道,我们便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创业做沙发卖。

创业其实也是无奈的选择,如果不是失去工作,我也不会那么快就走上创业的道路。

记:最初创业时你的原始资金是多少?来源是哪里?创业是以什么性质运作的?

黄:1986年我和老乡在竹子林租了一家个体户的一间小铁皮屋,便创办了我们的家庭小作坊。最初的资金是我俩每人各出8,000元钱,共16,000元钱。我在湖宝家具厂平均每个月的工资是100多元钱,工作两年挣的钱并不多,于是只好又跑回家在乡里的农村信用社贷了几千元钱才凑出8,000元。

那时还没有民营企业的说法,实质上我们的小作坊是个体户,但由于我们都没有深圳户口,当时还不能注册工商个体户执照,所以只好挂靠在那家厂房的个体户下,每做一个沙发就给他们交一些提成。

记:应该说那个时间的家具行业还是需求阶段的暴利行业,那段时间创业给你的最深感受是什么?

黄:感受就是辛苦,体力上的辛苦。那时我和老乡经常没日没夜的拼命工作,白天老乡还要去送货,跑商场,所以一般晚上他干到大半夜就去睡觉了,我就一个人干通宵。

原材料采购时我们就到处打听价格,那时原材料采购也不象现在这么透明,材料还紧缺,所以为了采购到物美价廉的原材料,我和老乡经常到处给别人塞钱,打通关系后,两人就一人蹬一辆小三轮车去拉原材料,然后就抓紧生产,周而复始。

幸好的是,那个阶段还处于产品需求时期,产品基本不愁卖不出去,一个沙发只需在里面放一个木架子,外面包上一层布料就可以了。一件沙发的生产工艺很简单,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全程作业。

我们生产的沙发完全是仿照以前所工作的湖宝家具厂的样式,做的是高档精品沙发,一个沙发需要原材料的成本是700—1000元之间,我们的出厂价格是1000—1500元之间,商场代销的价格则是3000—5000元,应该说利润是很丰厚的。

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多月,由于供不应求,我们就扩大了生产,每人回家又叫来一个帮手。然后这种状态就一直持续到1987年我们搬到水贝。

应该说,那段时期我们得益于国家的发展环境,得益于我们家具行业的现状。对个人而言则需要不怕吃苦。

记:在创业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黄:1997年,我和老乡将家庭小作坊搬到了水贝,创办了“民丰家私场”。那时经营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大,在文锦北路旁边,我们以1平方米1元的价格租了1000多平方米,建了铁皮房,工厂挂靠的是水贝村一家家具商店。此商店的店主便是张伟民,张是水贝村的村干部。

1997年的下半年,也就是搬到水贝半年后,工厂一个月已经可以生产30—50套沙发了,也发展了一些新品种。未曾料到,在这个时候,老乡突然决定去厦门发展,经我多次劝说仍未成功,于是,两人便只好一人一半分了“家产”。老乡走后对工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工厂的实力一下子降了一半,销售等各方面又需要重新开拓。但更为重要的是不久后的一场火灾。

老乡走后不久,我就请了一家装修工程队对工厂进行装修,由于操作不慎,电焊的火星溅到胶水和海绵上,引起了大火。于是几乎是顷刻之间,辛苦打下的价值20多万的工厂化为灰烬。

除了身上的衣服没有烧到后,工厂就剩下一片灰铁皮,还有面面相觑的30多个工人和我。那一刻,我差一点儿疯掉。

记:面对那钟情况你又是怎么走出困境的?

黄: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在一些家具商场我还有一些代销的存货,凭借着我良好的信誉和为人,商场和我结清了余款,同时本着对我的信任,一些商场和朋友纷纷解囊相助,鼓励我重头再来。应该说,那个时期让我清楚的认识到,无论做事要好,创业也好,最终都要归结到做人上,所以“左右”创办后,就把“做事先做人,做一个负有责任的人”写入企业文化,以作为对自己的警醒。

这一段时期,张伟民介入了我的事业,大火后,张伟民便投入资金,由我做管理,两人合作开设了新工厂,在朋友们的帮助和我的努力下,半年后,工厂就恢复了火灾前的规模。

随后,张伟民和我又合作在红岭路开设了深圳第一家最大的专业家具城——“蓝天家私城”。

记:从你的前半阶段的创业中,可以发现,大多时间你都是在和别人和股开办企业,什么时候你开始独自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黄:和张伟民合作了一年半,到了1990年底,我便和张伟民“分家”,开始真正做自己的事业,分家后,我把工厂和“蓝天家私城”全部留个张伟民,自己则是从中抽走了属于自己的100万人民币。这100万说得上我从84年来深圳到91年这7年间的最大收获。

1991年,我在蔡屋围租赁了一块厂房,创办了“丽日家私厂”。92年,工厂搬到布吉。

1993年,正式注册了“左右”商标。

1995年便创办了“腾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由于我在布吉买了房,户口也迁到深圳来。法人代表便注册了我本人。应该说1995年我才结束“黑户”的身份,正式有了自己的公司,而自1991年到1995年的这段时期,是我发展的第二个稳定时期。

记:左右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品牌和文化意识的?为什么将“左右”作为我们的品牌名称?

黄:最早的意识是在1993年,当时我们请了广州黑马广告有限公司替我们设计了“左右”标志。

将“左右”作为我们的品牌名称也是来源于偶然的意识,记得1993年在一本书上看到,“左右”其意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一左一右,不偏不倚。于是便灵机一动,将我们的产品正式定位为“左右”。

并将其标志阐述为:上、中、下三个圆点,分别代表着天、地、人的宇宙万物概念,一左一右的两个括号,寓意处于宇宙万物之中应以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有融汇古今中外的气魄与胸怀。

应该说“左右”好懂易记,所隐藏的含义和我们的理念也是很切合的。

记:自1995年以后,“左右”是不是进入了第三个稳定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左右”是如何来经营企业的?

黄:自1995年至今,这一段时期属于“左右”第三个高速稳定发展时期。无论是1998年,正式注册“左右家私有限公司”,还是2003年左右家私有限公司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左右”是的发展都是水到渠成,比较顺利的。

在这一阶段,我的个人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前,我比较喜欢看《南方窗》、《黄金时代》和其它一些励志和管理类杂志,也常常到国外去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其中一次我到香港和新加坡,看到很多大厦的保安全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感到很惊讶。回来后,我就在想,企业又何尝不是和那些老人那样,年轻时或许他们是一些单位的领导和骨干,但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进而被社会所淘汰,最后只得去从事一些低微的工作,而对企业来说,如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满足于现状,也将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我常常告诫“左右”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要不断追求进步。如果你努力了,即使待遇一时没有提高,也不要灰心,世界总是因果相联的,你的所有努力最终还是会收到回报的。在每周的经理例会上,我都要管理人员讲一讲自己的学习心得,最新看到的好的管理信条和格言,以使大家共同进步。我们还经常组织管理人员培训和学习《海尔管理模式》、《细节决定成败》等课程内容,时代和形势要求我们要建立学习型的团队。

在产品上,“左右”一直把产品开发和质量管理放在第一位,每年我都要带一些设计师到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去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开阔视野,回国后我们再根据人家的思想结合我们的实际,设计出我们的产品。如今我们的产品已经包含“现代、欧美、中国明清、简约”等多种风格、不同款式的序列产品,每一序列我们又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消费口味设计出不同“客厅文化”的搭配产品,每年我们都会开发出200多个新品种。早在1999年,我们就率先将沙发身上所有可以用钢管代替的木材都用钢管替换,尽管这会增加我们的成本,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加牢固耐用不变形,而且钢管可以回收防火,少污染。在报纸质优的基础上,“左右”还积极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出健康、环保,坐起来更舒服的沙发。

对待原材料的质量上,“左右”的把关之严是出了名的,对原材料的采购,每一种原材料“左右”都配备一名QC负责质量检查,很多供应商都是既愿意和我们合作,又怕和我们合作。

“左右”还严把服务关和信誉关,“左右”承诺:要求不论任何条件必须按时给客户交货;售前、售中、售后凡是客户反映的问题必须24小时之内给予解决;凡是不合格客户不满意的产品,无条件包修包换包退。靠这种思想“左右”才不断走在社会的前列。

记:经过十多年创业历程的“左右”发展步入正规和规模化经营后,对你个人和“左右”而言,应该不仅是对“文化”理解上的转变,或许还有很多值得你去思考的地方,是否可以说一说?

黄: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年,而自我进入家具行业以来,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左右”创业的历程也已有十多年。一个企业从小到大会经历几个转变阶段,从产品上,会经历从“外形外观”到“质量”再到“产品文化”的转变;从而且本身,也会经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再到“卖品牌”;而对企业家个人而言,人生观、价值观也会经历几个转变过程,现在我的财产卖一卖,子孙三代都吃不完,然而人活着不能只是为了吃和玩,人活着还是要有个事业心、责任感、价值观念。

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他还要担负起对应有的责任感。当我刚开始创业初期我只是把工作当作谋生的工具,当时也只是为了多赚一些钱,养活自己,大环境所限,境界并不高;当我有了一些钱,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时,我就逐渐担负起对家庭、对父母、对兄弟姐妹的责任感;而当我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有了自己的公司和规模时,企业要发展,员工要吃饭,我就要担负起对企业的责任感、对员工的责任感,大而言之,就要担负起对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责任感,这才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我个人的认识和境界也是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改变的。

对一个企业而言,无时无刻不在耗费着成本,不赢利就要亏损,不进步就要后退,这个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催我不断学习进步,尽管时间自由,但也一丝不敢松懈。

如今,“左右”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和美誉度,虽然我们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我仍然希望“左右”以专业为事业,我们并不主张我们去多元化,“左右”只要专注于沙发领域,能在沙发领域做到中国第一家“客厅文化”品牌就是我们的唯一追求。在用人上,“左右”也是要求员工和“左右”的企业文化达成一致,每年我们都从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招聘一些人才,第一要求我们就是看他能不能与认同我们的文化,能不能以“左右”为事业,“左右”的目标是打造“百年企业、百年品牌”。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目标一致,共同为这个愿景而奋斗。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性格也内向,除了品茶,几乎没有什么别的爱好,下半生也很难再做出什么惊涛骇浪的事情,我只愿用自己的余生,去努力发展经营“左右”这个品牌这个事业。

记:你认为对你个人而言,创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有那些?

黄: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对我个人而言,创业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意志力,当没有方向感、迷茫、绝望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意志了。

89年的一场大火,几乎让我一无所有;最初创业时体力的劳累,经济的困窘,对前途的困惑和迷茫,如果没有坚持下来的意志,或许现在的我仍然是一个农民。

从木匠到家具修复专家 马如高的古家具情缘

1994年,上博的家具陈列室需要一批技术能手,于是,马如高从原单位调到了上博工作。十几年来,靠着精湛的木工技艺,马师傅修复了292件明清家具。比如这件清代的紫檀木雕、荷叶龙纹宝座,到马师傅手中时,几乎已经散了架,分成了200多片,经过了近8个月的精心修复后,现在已经完好如初,并成为了上博中国明清家具馆中的镇馆之宝之一。

从木匠到家具修复专家 马如高的古家具情缘

在很多人印象中,古家具似乎并不属于文物的范围。其实古家具在使用价值之外,由于它身上还记录着制作年代人们的手工技艺水平、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它的文物价值也是极高的。上博的马如高就是这样一位专门从事明清家具修复的专家。而不同于其他修复专家,马如高是半路出家,从木匠转成了文物修复专家。

和书画、陶瓷等文物不同,古家具的体积要大很多;因此,马如高的工作室,远在南汇。这里是上海博物馆南汇文物仓库,每天上班走进工作室的第一件事,马师傅就会习惯性得检查一下在这里摆放了一晚的文物家具,看看是否有损坏。20多年来,文物安全始终是他最为牵挂的。和其他一些文物修复专家的背景不同,马如高是半路出家。19岁时,马如高成为一名木匠,而且一直对古家具抱有兴趣。1994年,上博的家具陈列室需要一批技术能手,于是,马如高从原单位调到了上博工作。十几年来,靠着精湛的木工技艺,马师傅修复了292件明清家具。比如这件清代的紫檀木雕、荷叶龙纹宝座,到马师傅手中时,几乎已经散了架,分成了200多片,经过了近8个月的精心修复后,现在已经完好如初,并成为了上博中国明清家具馆中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两天,马师傅又接手了这张清代紫檀木雕龙纹长方桌的修复工作。这张桌子结构还算完好,只是部分桌腿有缺失,此外,还有一些雕纹出现了裂缝。马师傅说,古家具修复有时也得靠运气,拿拼找对块来说,运气好的话,可以找到所有残缺件;当然,如果找不到,就要靠修复师的实力,自己来补配雕刻。补配和雕刻是修复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修复师的绝活。如果做不到天衣无缝,修复作品就是不合格的。在多年的实践中,马师傅还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修复法,就是纯手工修复。除了不用钉子外,马师傅在黏结过程中所用的胶水,也是传统的黄鱼胶。这两年,除了古家具修复,马师傅还主动承担起了馆内的漆器修复工作。虽然这原来不是他的分内活,上博的漆器修复技术当时也是一项空白,但马师傅说,多一门技术,就能多抢救一批文物。对于现在的工作,马师傅很满足,但他唯一遗憾的是,如今肯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不多了,除了身边这位跟自己学了两年的徒弟外,马师傅还没有找到其他愿意涉足修复行业的年轻人,包括他自己的儿子。